
【编者按】
十载砥砺,初心如磐;十载耕耘,华章日新。值此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我们分别于两院官方平台隆重推出“十周年建设巡礼”专题,系统梳理两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党建思政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深厚积淀。
谨以此系列专题,为您呈现一段不负时代、奋发有为的创业历程,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师友同仁,以及每一位为之奉献智慧与热忱的教职员工,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未来已来,新程已启。我们将继续坚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精神,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步伐,携手再赴新十年!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砥砺前行。自2015年成立以来,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秉承“立学科之基、育时代英才、开科学新境、促成果转化”的办学理念,紧扣国家大数据战略,服务“第一个复旦”建设目标。学院以统计学为根基,数据科学为纽带,推动计算、统计、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起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从人才培养到科研转化的完整生态。十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书写了复旦大数据学科发展的辉煌篇章。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篇
一、学科布局与发展

十年奋进:大数据学科的生根发芽
十年耕耘,见证复旦大数据学科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大数据学院之一,自2015年成立以来,学院始终秉持“立学科之基、育时代英才、开科学新境、促成果转化”的使命,紧扣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服务“第一个复旦”建设目标,推动数据科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学院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既着力培养引领前沿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又攻克高维计算、智能决策、复杂系统建模等重大科学问题,同时推动科研成果在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社会治理、低碳减排等国家战略需求中的转化应用。秉承“顶天立地”的创新精神,学院不断在学术前沿、人才培养和国家使命之间架起桥梁,逐步形成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学科定位:以统计学为根基,交叉融合为驱动
顺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学院确立了“以统计学为根基、以数据科学为纽带、以交叉融合为驱动”的总体学科定位。以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核心,强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撑,探索“统计+计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已形成大数据统计、数理统计、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四大核心方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交叉发展之路。在上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院牵头的统计学科实现从B到A的历史性跨越;在2025年QS学科排名中,数据科学位列全球第49位,显示出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学术高地:厚植学科根基,拓展学术边界
面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前沿,学院坚持“立足学科高地,攻坚科研前沿,锻造卓越队伍”的发展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数据科学交叉融合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年来,学院教师在统计与优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顶级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企事业科研项目23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2.72亿元,多项成果在智慧医疗、金融风险预警、城市运行监测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实际成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科研实力稳步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二、科研创新与突破

作为中国高校中首批成立的大数据学院之一,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尖端人才、攻克前沿难题的使命。对标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第一个复旦”建设目标,我们积极投身数据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秉持“顶天立地”的创新精神,既注重耕耘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积极投身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应用实践。
科研创新,与时代同频
紧扣国家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学院积极开展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以“数”为笔,描绘科学创新的壮阔图景;以“智”为帆,引领时代变革的澎湃浪潮。
学院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通过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不断夯实学术根基。自成立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121项,立项经费超 6800万元,人均纵向项目4项,人均纵向立项经费235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1项。学院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组建跨学科团队服务产业和社会发展,促进成果落地。十年来,学院承担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研发项目111项,合同金额2.04亿元,累计到款金额超过8700万元。自2022年起,学院已实现连续三年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超2000万元。2025年,学院新增科研经费到款超过1800万元,有望实现超2500万元的增长目标。学院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发展”的使命,释放数据的最大价值,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

▲2018-2024年科研项目新增到款金额(万元)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
交叉融合,攀学术之巅
学院依托统计学、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三大基础支撑学科,以大数据为纽带,积极推动经济金融、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格局。十年来,学院科研团队在交叉学科领域持续发力,全职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超800篇,其中SCI论文370余篇,EI论文440余篇,呈现统计理论、优化理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方向的协同创新成果。
在统计理论与优化理论方面,青年学者在《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等统计顶刊发表23篇论文,在《Operations Research》等优化顶刊发表论文5篇。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向,学院在《IEEE TPAMI》发表论文22篇,在《JMLR》发表论文9篇,国际顶会(AAAI、NeurIPS、ICML)高水平论文超过60篇。




学院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际认可:在ICML、KDD、PODS、ACL、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连续优化大会等顶会累计15篇论文斩获最佳论文、杰出论文及时间检验奖。十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在前沿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骨干,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重要奖项。

▲国家级项目列表

▲2016-2024年论文发表数量

▲论文成果列表
▲上下滑动可查看更多
在经济管理领域,学院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围绕大数据经济计量建模,尤其在高维数据建模、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宏观经济预测与政策评估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
研用互促,赋能国家与产业
秉承“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发展”的理念,学院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动力,与政府部门及企业协同攻克前沿技术难题。聚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学院与华为、阿里、腾讯、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商飞、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等龙头企业携手攻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与浦江、创智、临港、之江、季华等省部级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合项目落地;同时与上海市经信委、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政府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助力数据科学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校企联合实验室列表
坚持“解时代之难题,献国家之所需”,学院不断探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路径,以产业需求驱动技术创新,实现科研价值向社会效益的高效转化。






▲上下滑动可查看更多
产学研协同,释放多维价值
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学院构建了产学研融合生态,实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产业价值的多维协同释放。来自企业的技术痛点、政府的治理挑战、社会的民生需求共同定义科研方向;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实战团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积累宝贵实践经验。
十年来,学院已与华为、腾讯、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电金信、蚂蚁金服、京东、阿里、字节跳动等68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累计申请专利105项,其中授权专利59项,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达520万元。学院先后成立了“复旦—车音车联网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复旦—新再灵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建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交行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复旦—中电金信智能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五个千万级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与上海数据集团、国网电力、浪潮集团、上海市统计局等24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聘请产业导师,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实战型人才。

展望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趋势,学院将继续坚守“育面向未来的人才,解关乎时代的难题,创引领发展的成果”的理念,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等领域持续探索与创新。汇聚全球英才,攻克科学前沿,共攀学术高峰,为推动智能科技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复旦智慧”和“中国方案”。
向十年来所有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领导、学界、师生、校友、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
•
✦
撰写:聂筱谕、常 瑜、马睿宁
审阅:陈 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