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建设巡礼(第一篇)丨数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张宇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6


【编者按】


十载砥砺,初心如磐;十载耕耘,华章日新。值此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我们分别于两院官方平台隆重推出“十周年建设巡礼”专题,系统梳理两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党建思政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深厚积淀。


谨以此系列专题,为您呈现一段不负时代、奋发有为的创业历程,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师友同仁,以及每一位为之奉献智慧与热忱的教职员工,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未来已来,新程已启。我们将继续坚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精神,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步伐,携手再赴新十年!


人才培养篇




十年来,大数据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成效为导向,全面贯彻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学院紧密结合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专业特色,充分整合学科与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国家数据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培养具备“干细胞式”核心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坚持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坚持基础知识体系与应用知识拓展相结合,力争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数据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完整理论知识体系,能够从事大数据和智能科学相关的分析、科研、开发和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本科项目:

设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与经济学院共同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项目,承担“X+AI”双学位项目


研究生项目:

设有A类一级学科统计学硕士和博士项目,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项目,应用统计与金融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同时,为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为相关领域精准输送适配人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兼顾其个性化发展诉求,学院设置灵活学制专业学位,在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项目下设大数据统计两年制方向和人工智能三年制方向。

 


大数据学院2018届优秀校友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夏梦舟入选国际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博士生奖学金“苹果学者”名单(2024年)

大数据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张可 目前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在读

新工科项目结项

培养学生数据统计


设立“本研融通”项目



学院下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研融通项目。该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通识和专业教育、多元发展路径和融合创新能力的“2+X+Y”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数据科学基础知识、突出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出色的交叉学科学术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合作能力的数据科学领军人才。


设立本科全英文项目



对标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国际顶尖课程体系,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全英文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以国际化课程设置、跨文化学术交流为特色,使学生掌握数据科学前沿技术的同时,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协同创新的能力。项目聚焦计算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行业应用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产业实践。

本院留学生认真参与课程学习和小组研讨


实行全员导师制度



在本科阶段,学院建立“四年一贯”班导师制度,通过导师下午茶的形式,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指导学生增进对大数据不同科研领域的深入了解。

在研究生培养中,学院要求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形成了“选拔-培养-产出”全链条指导闭环。学院提供双导师指导,校内导师侧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研究;紧扣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引进的行业导师则结合产业实际需求,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分享行业前沿动态,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解决实际业务难题。

本科生导师下午茶

数智AI节系列活动之校外导师专场研讨座谈合照


二、以能力为核心,贯彻“乙方思维”响应时代课题


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能力为目标,通过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由学科带头人牵头、青年教师充分参与的教学改革体系,努力探索“第一个复旦”特色与地位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优质课程



学院开设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专业基础课程和AI大课,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手段,指导学生开展数据建模、数据管理和分析、统计推断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大数据的应用分析技能。本科阶段实行“2+X+Y”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遵循“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原则,构筑厚基础、高质量的多元育人体系。目前已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精品全英语课程、3门校级优质课程及1门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魏忠钰老师荣获国家级课程荣誉

庄吓海老师荣获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

主持编写复旦大学“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

推动教学创新,常态化学院教学研讨会



学院每年举办全院教师教学研讨会,并邀请其他院校的专家共同参与,分享教学经验。同时,根据老师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学院组建了“人工智能与数据计算”、“统计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与算法智能”、“运筹与计算”和“类脑智能”等专业小组,系统梳理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培养体系。

 


大数据学院教学研讨会常态化


拓展育人载体 将专业融入思政大课



学院将中国特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学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邀请院士为全院学生讲授思政大课,国家级人才和新生导师100%参与思政大课讨论班或思政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专业学习与国家使命的关系,在大学阶段打好专业基础、回应国家需求、探索科研领域。

思政大课讨论班

《数据可视化应用及实现》被评为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


搭建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闭环



学院始终秉持从严从实的人才培养原则,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系统化的保障体系。每学年定期开设学位论文写作指导讲座,围绕学术论文的逻辑构建、规范表达、文献引用等核心要点开展专题教学,助力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与学术规范;同步成立学术指导小组与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小组,由资深教师组成专业评阅团队,全程督促学生论文修改与优化,切实确保学术规范与质量达标。

学院在学校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中获得高度肯定,获评“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选二等奖”。此外,学院本硕直研张可同学凭借优异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成果,获评复旦大学当年唯一硕士入选的“学术之星”。

大数据学院毕业论文规范讲座

大数据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张可 目前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在读

三、以成效为中心,培养“无功利之用”的数据人才


全方位生涯支持,培养跨学科数据人才



学院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学生发展“练兵场”,引导学生学会选自、学会创新,自主发展、创造未来。同时,学院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不同行业推出具有特色的系列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辐射面。

 


学生升学就业率始终稳定在高位,本科生、专硕就业率超过98%,学硕、博士研究生就业率维持在100%;毕业去向稳定清晰,本科毕业生以境内外升学为主,研究生毕业生以企事业和教育科研机构就业为主。


学生未来航向



升学深造:
国内高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
国外高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就业单位:
政府部门/国央企:中央选调生、上海市选调生、江南造船、中核等
科技巨头:华为、阿里、字节跳动、腾讯、联影等
金融行业:中国国际金融、摩根士坦利、中国银行、中信证券、银保监会、上海市证券交易所等


服务国家行业需求,辐射数据人才“培养圈”



学院自2018年以来将一系列优质课程推向社会。7年来,学院为上海公安学院、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市统计局、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佛山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兄弟高校、政府部门、电信、汽车、传媒等行业提供专业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培训课程,培养了一批企业的研发骨干,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一秩芳华,桃李成蹊。回首十年历程,大数据学院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服务时代需求为己任,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创新使命。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数据智能浪潮奔涌的今天,人才培养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价值引领;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生态构建。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持续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期待,更多学子能从这里走向国家需要的前沿领域,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先锋力量。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十周年庆典标志,以“10”为核心设计元素,传递双院特色与发展历程。“1”由二进制代码“0101”构成,体现大数据学院的数字科技根基;“0”融合大脑神经网络与芯片形态,象征类脑研究院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整体设计展现两院在前沿领域的深厚积累与持续探索,承古启新,智创未来。


撰写:王诸愉、戚   依

审阅:高卫国、庄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