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数智人才培养合作蓝图——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举办校外导师专场研讨座谈会

发布者:张宇发布时间:2025-05-28浏览次数:10


2025年5月23日,大数据学院成功举办了“数智AI节系列活动之校外导师专场研讨座谈会”。本次会议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围绕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路径、核心能力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


大数据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妍蕾对与会的校外导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学科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她指出,企业作为数智技术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位校外导师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行业视野。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构建更紧密、更有效的合作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在创新中提升综合能力。



大数据学院副院长高卫国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包括招生方式、培养规模、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他提到,学院一直致力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校外导师围绕“数智能力要求”、“产学研模式创新”、“企业参与机制”及“合作挑战对策”四大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专业学位硕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融合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挑战,校外导师们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合作机制、强化沟通与交流等具体建议。提议合作形式从“大模型、大市场、大应用、大服务、大治理”这五个方面着手,为数智时代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自2017年底启动校外导师聘任计划以来,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已成功构建起一支由业界精英组成的导师团队。这支近40人的导师队伍均来自各行业领军企业,涵盖互联网科技、金融风控、数据科学、生物医药、电信通信、资产管理及人力资源等前沿领域。


这些校外导师不仅在其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更通过多种形式与学院师生展开深度互动。他们定期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实际案例经验,有效搭建了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桥梁。这种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显著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图片


下一步,大数据学院将深入探索校外导师计划的新模式,为学院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持续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端数据科学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