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到课程思政,会产生怎样的思想火花?
近日,在大数据学院开设的《数据可视化应用与实现》的专业课程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模拟可视化大会。
在主讲老师、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思明老师的指导下,由同学自主策划和组织学术会议,包括确定会议主题、会议流程等。
本次模拟可视化大会包括可视化历史讲解、海报制作与分享、可视化即兴发挥与辩论赛等多个环节,旨在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专业交流,同时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主题,激发学生多学科融合的思维,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
可视化历史讲解——用大数据感受人类文明的发展
首先“可视化历史”专题环节展开。八位同学运用可视化技术,介绍经典应用案例,如哈雷彗星运行图,普莱费尔经典折线图、柱状图与饼图,以及约翰·斯诺的霍乱地图、南丁格尔玫瑰图等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深奥的专业知识融入人类的历史脉络,也让人类文明的故事变成易读的数据。
创意海报展示——在同辈交流中完善专业知识的构建
在“海报研讨”环节中,27组同学带来了精美的海报展示。海报内容包罗万象,有的通过追踪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制作了可视化海报。包括MBTI人格分析、复旦流浪猫活动轨迹,运动与健康数据记录等等。贴近同学生活的主题海报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同学们互相交流数据收集的过程、海报制作的心得、共同探讨可视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热烈的同辈交流中,学生们也不断学习到专业知识,构建更完整的知识拼图。










即兴可视化制作——用“限时任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即时可视化”环节则是一场即时思维的比拼。十二名同学随机抽取题目,同学们根据给定的题目,或结合题目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结合数据特征进行可视化的描绘,简短准备后便登台用3分钟展现他们的成果和观点。这种“限时任务”不仅考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锻炼了学生临场反应能力。
比如一位同学针对趣味性观点“可视化是否应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从专业设置特殊性展开,结合可视化课程的特殊性,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同和掌声。
可视化辩论——在语言的交锋中思考大数据时代的人文意义
会议还设置了一场关于可视化的辩论赛,主题为“信息爆炸时代,可视化技术是否应成为信息过滤的主要工具”。正反双方就此展开激烈辩论。辩手们妙语如珠、纵横交锋、引经据典,从历史到现实,深刻而全面地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这场辩论,让学生对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与伦理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本次模拟学术会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有效激发了大家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让同学关注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领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打破固有的学科思维,培养跨学科的创新能力,为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打下更好的基础。
大数据学院《数据可视化应用与实现》在2024年被评为复旦大学首批研究生思政标杆课程,该课程坚持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思维、学术规范以及创新应用的实践能力。
大数据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聚焦培养具备“干细胞式”核心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教学团队,深度融合第一、第二课堂,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培育思政名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思政研究,并坚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学科交叉能力和人文主义情怀的数据科学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