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将联合举办线下学术宣讲会(英国专场),诚邀全球优秀人才参与交流。
机构简介
·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聚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理论与技术,涵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致力于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影像、生物医学大数据、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人工智能等基础与应用研究
· 邀请对象
欢迎具有以下背景的海外优秀中青年学者、博士后及博士生报名参加:
-数学、统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临床神经科学
宣讲团成员
·冯建峰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守岩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及两院多位中青年专家
参与方式
欢迎有意向回国发展的学者踊跃参加,与宣讲团队线下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科研合作与职业发展机会。
活动咨询渠道:
大数据学院:sds_hr@fudan.edu.cn
类脑研究院:istbi_hr@fudan.edu.cn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简介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成立于2015年10月,是国内高校中成立的第一家大数据学院,开创了国内高校大数据教育的先河。学院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复旦大学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推动与经济金融、生命科学、医疗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前沿科研工作。学院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团队,组建多个科研创新群体,通过政产学研紧密结合,致力于引领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转化,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高地。
二、学科特色
学院以复旦大学A类学科(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为根基,打造“数据科学+”交叉学科平台,推动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 国家级一流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2年入选)。
- A类一级学科:统计学(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和新一轮专业学位点评估)。
- 顶尖科研平台:建成8个高水平实验室,覆盖机器人视觉感知 、大规模图计算和机器学习、可视计算与智能系统、 可解释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分析、智能信息系统、数据智能 与数字社会治理等领域以及大数据开放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等。

三、师资优势
学院汇聚了一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学科交融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31人,包括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4人。这支队伍呈现出青年才俊担当主力、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的“双引擎”优势,建院十年来,学院人才成果丰硕,累计获评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10人次,并获省部级人才项目33人次,展现出学院青年师资强大的发展潜力。师资队伍深度整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计算数学三大核心学科优势,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铸就了一支以领军人物为引领、以青年英才为骨干、结构合理、视野开阔、锐意进取的高水平交叉学科团队。
四、人才培养
·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学院坚持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坚持基础知识体系与应用知识拓展相结合,力争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数据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完整理论知识体系,能够从事大数据和智能科学相关的分析、科研、开发和应用的 高层次、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设立“本研融通”项目
学院下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研融通项目。该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通识和专业教育、多元发展路径和融合创新能力的“2+X+Y”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数据科学基础知识、突出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出色的交叉学科学术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合作能力的数据科学领军人才。
·设立本科全英文项目
对标国际顶尖课程体系,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全英文项目。通过全英文授课,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以国际化课程设置、跨文化学术交流为特色,使学生掌握数据科学前沿技术的同时,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协同创新的能力。项目聚焦计算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行业应用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与产业实践,旨在造就一批精通专业技术、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大数据人才。

五、产学研合作
学院先后与华为、腾讯、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电金信、蚂蚁金服、京东、阿里、字节跳动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先后成立了“复旦—车音车联网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复旦—新再灵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建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交行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复旦—中电金信智能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五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并与上海数据集团、国网电力、浪潮集团、上海市统计局等24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聘请产业导师,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实战型人才。
六、国际合作
学院与普林斯顿、洪堡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复旦学者”访问项目,长期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高校一流学者来访合作,深入参与课题合作、课程指导与科研方向共建,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突出创新思维、开阔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累计派出300余名师生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暑期项目、短期访问及联合科研;依托校际交换项目,选派70余名学生赴加州大学、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进行学期交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介

一、院系概况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类脑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之一。旨在面向脑与类脑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凝聚国内外科研实力,组建交叉研究团队,开展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生物学、计算精神病学、人工智能算法、类脑智能技术与转化等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建成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二、师资队伍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截至2024年12月,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40人(含双聘)。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近80%,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60余人次,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Brain奖、德国洪堡研究奖、英国沃夫森研究功勋奖等国际奖项8人次,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银奖2项,博士后团队获国家博新、上海超博等人才项目4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科学家、全球前2%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等重要榜单50余人次。教师团队2次获评“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及提名奖,2名获评“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及提名奖。
三、平台基地
研究院拥有“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影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基地。下设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算法、群体神经科学、神经与智能工程等多个研究中心,共建企业联合实验室3个。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配备5台涵盖从小动物到人体全套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多台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以及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脑刺激等脑调控系统。认知神经科学平台拥有光学脑成像设备及认知行为解析设备,包括HyperScope双光子序列断层成像平台、双光子钙成像平台等设施。同时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大规模异构计算单元,200Gb高速网络系统和大容量并行分布式文件系统和600张GPU计算单元,整个系统将构建10PB以上大规模存储,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四、研究领域

截至2025年8月,我院学者发表的论文共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1500余篇,包括Cell、Nature 、The Lancet主刊7篇,CNS子刊90余篇。我院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发表205篇。

五、国际合作交流
研究院积极推动类脑智能跨学科国际化合作研究,领衔开展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合作。与悉尼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联合成立脑与智能科学联盟(BISA);与剑桥大学在认知神经科学、类脑智能等领域签订校级合作备忘录,并推动筹建“上海-剑桥脑健康研究院”;与牛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临床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与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联合搭建“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2023年9月,“张江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获批立项(2023-2025年)等。
六、产学研落地应用
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了一批产学研项目的落地。2020年,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复旦—一汽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AI智能感知”与“AI大数据”,实现中国首个纯视觉L4级自动驾驶方案产业化落地。2021年,与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共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025年,与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浙江杭州市上城类脑智能卓越创新中心”。
